“中央一号文件”要求农合机构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,增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功能。广东农信积极践行“地方金融长子”的使命担当,坚守支农支小定位,全面推广“广东农村金融(普惠)户户通工程”,着力在“动力、效率、质量”三个变革上下功夫,提供更多、更快、更实在的普惠金融服务。力争以三年时间,在全省行政村内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建档覆盖率达90%,授信覆盖率达80%,签约用款覆盖率达50%的目标,切实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“最后一百米”,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“广东农信样本”。
一、加快动力变革,激发乡村金融服务主动性
动力变革既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,也是做好乡村金融工作的关键所在。广东农信持续深化工作机制改革,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投入,推动人、财、物等资源向普惠业务和一线支行倾斜,构建大小网点联动、总行部门协同、全行员工参与的工作模式,不断增强乡村金融服务源动力。如,在湛江徐闻县通过搭建流程畅顺、功能集中的普惠金融中心,向农商行基层网点倾斜配置业务费用,提高一线客户经理的薪酬系数,明确行员职务晋升必须下沉一线“走村串户”的规定,激发全员共推“户户通”工程的内生动力。2022年当地农商行新增签约用款客户数近万户,普惠贷款占比增至90%,普惠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6.8%,让农民身边的银行真正实实在在服务农民,在田间地头实现“营”“利”双丰收。
二、加快效率变革,增强乡村金融服务便捷性
效率变革的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体验感和满意度。广东农信聚焦“人与系统”推动效率变革,让乡村金融服务更有温度、更有速度。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,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、职业晋升条件和人才培养计划,鼓励人才下沉一线,提供更贴身、更贴心的服务。如,江门辖内农商行着力从优化农商行人员配置入手,客户经理人数近三年增幅超过100%,2022年普惠贷款净增5.4万户、净投放35亿元,分别为2021年同期的2倍和1.5倍,将普惠金融服务触点延伸到更多老百姓的身边。二是省农信联社充分发挥“大系统”科技赋能作用,及时响应满足辖内农商行科技支持需要,一方面充分利用“户户通”APP、小程序等科技工具,推动办贷展业移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;另一方面通过组合使用悦农e贷、悦农小微贷、三农易、小微易及消费易等系统工具,结合实际运用普调、尽调等有效手段,高效开展授信业务,逐步落实信贷工厂标准化作业模式,提升“获客、风控、效率”三大能力。
三、加快质量变革,提高乡村金融服务有效性
在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的基础上,广东农信以优质的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,以坚定的普惠转型提升资产质量,推动实现乡村金融服务工作行稳致远。一是省农信联社通过信贷系统4.0项目,构建了共性与个性并存的信贷产品创设体系,支持辖内农商行针对各自的小微、工薪阶层、农户等主体客群和商圈、园区、社区、村居等重点区域,在系统上科学配置风控模型,丰富自定义产品类型,针对细分客群精准营销,实施特色化差异化服务,提升客户服务质量。如,在汕头澄海区推出“狮头鹅贷”“作坊贷”,在江门推出“陈皮贷”,在清远推出“清远鸡产业贷”等地方特色产品,满足当地人民的个性化需求。二是结合辖内农商行实际,“一行一策”制定“扩规模”“调结构”“保持”或“扩规模并调结构”四类差异化转型策略,推动各农商行加快普惠转型,逐步实现普惠贷款占比达70%以上,扭转以往“垒大户”的经营理念,优化资产质量,增强风险抵抗能力。如,2022年在云浮累计新增投放普惠贷款17.2亿元,占全年新增贷款近9成,实现普惠贷款占比达77.5%,普惠贷款利息收入比上年增长19.4%,直接带动各项贷款不良率下降1个百分点。